讀書分享:美國增長的起落

美國增長的起落

一隻黑天鵝衝擊了全球的市場,這一波的疫情之後,全球的大蕭條到底什麼時候會結束呢?這本書給了我一個最樂觀的提示!

每一次的大蕭條,基本上都有二三十年的週期,才有辦法消化對整個社會帶來的衝擊,並且建立新的平衡秩序,以這個週期來看,是否就得從年初的武漢肺炎疫情當作始點呢?

疫情帶來大蕭條,這背後的潛在邏輯是過去每隔幾十年就會有一次蕭條,從2008年到現在也12年了,經濟學家早已預測蕭條即將來臨,正好疫情帶來黑天鵝,造成經濟停滯,肯定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。但從社會經濟的角度來看,大蕭條的背後其實是技術變革初期帶給社會的衝擊,之後緊接著往往是社會的高速發展,而蕭條的重要判斷是舊職業的消失和新職業的出現,從這個角度來說,大蕭條應該已經進入尾聲,甚至可以準確的說,現在是第三次大蕭條的恢復期。

但一般來說大蕭條的循環最少二三十年的時間,這次的黑天鵝怎麼可能馬上就進入恢復期了呢?

托夫勒(Toffler)1970年的一本書:未來的衝擊,就曾經描繪了蕭條對全球生活所帶來的巨大衝擊;而這本書整理分析出這次蕭條週期的始點其實從上個世紀的80年代就開始了,觀察全球的經濟趨勢,美國在80年代出現過一次小蕭條,當時70年代的通貨膨脹,讓1979年之後的美國總體失業率從穩定上升到陡然下降,通貨膨漲的災難,讓美國迎來了一次的小蕭條,但這次的蕭條力道不足,在雷根經濟學的引領之下,這次蕭條後的反彈迎來了美國的ㄧ波牛市,這波的經濟反彈動力來自於互聯網數位經濟的革命,數位經濟引領跨國企業的管理系統進行進行全球化的佈設,也實現了全球化的管理;所以當全球化實現的時候,很多製造業就移出了美國,舊職業的消失、新職業的興起,這也符合了大蕭條的末端特徵。

經濟蕭條的出現,往往都是底層勞動力受到衝擊;也因此蕭條的結束,往往就是這些底層的勞動者它們亟欲進入中產階級的門檻,而就是這些勞動者因為掌握了新技能,他們就能把社會經濟給帶動起來。

這波經濟復甦的新移民,社會學家給了他們一個新的稱號,叫做:互聯網原住民,這群新的經濟社會壆中的新移民,將擔負起第三次革命之後所帶來的大蕭條在反彈上的角色。這個恢復期的反彈點最核心的數據是什麼?有的經濟學家認為就在就業!

以美國就業市場來說,新增就業超過50%以上是自雇,這些創業的可不一定是小生意,許多都是非常尖端的生意,他們靠著互聯網的方式賺錢。另一方面來說:就是工資待遇的提升。這個核心的科技就是互聯網革命,互聯網科技帶給全世界的經濟改變就是不再受到地域的限制,可以隨時、隨地的融入全球的經濟體系之中,做出自己的貢獻,從一個員工,變成一個協作者,每個協助者又形成一個生態系,推動了整個產業鍊的生態化,這就是知識經濟的特點。

疫情只是一個短期的影響因子,很可能就是一兩年的時間,之後全球的經濟情況又會向上走,繼續突破平均指數。

經濟學家認為,現在的經濟指數其實已經到達了上一次的頂點,所以肯定現在已經不是在谷底;如果按照經濟趨勢,每一次的反彈都會突破以前的高度到達一個新的巔峰,所以現在也還不是頂點,因此推論,現在全球的經濟已經到達恢復期,還會有向上漲的空間。

總結來說,透過對於前面兩次蕭條的觀察,我們必須了解大蕭條的核心其實就是新科技帶來的衝擊,打破了原有的供需平衡,然後建立新的、更大規模的供需平衡,全球就會因此進入一輪高速發展期。

這是我看過最樂觀的一本書。當疫情在全球公衛體系攜手之下逐步得到控制,經濟迎向第三次工業革命之後的強力反彈,也許就是我們送給全天下的母親最好的一份禮物了!

Close Menu